居住区规划
城市居住区的诠释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的区域。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域)。
??? 居住小区是居住区规模等级划分只能够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即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界限明确、地段完整,且具有道路交通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域。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城市居住规划的概念
城市居住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社会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的环境。在传统概念中,居住区规划是规划建筑师的责任,而环境设计则是景观建筑师的职责;居住区规划侧重功能与技术,环境设计则侧重景观和艺术;因此,两者往往割裂开来。在实际建设中,也往往是先按照规划来布置住宅,修建道路等,然后再进行住区的环境和景观设计。这样不仅造成对居住区环境理解的片面,也造成规划师与景观师对同一环境创造和理解的衔接困难
居住区规划基本原则
-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包括:规划结构、配套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绿地与景观、竖向、管线综合等多个方面,并且按照前述居住区规划的层次性特点,在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次的规划阶段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原则:
-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及美化环境;
-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型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国际人居委员会机构认为:"今后人类居住地,都要逐步改造成当代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基地,就是要以人们可以承受,又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方式来满足所有人类的住房要求"。这意味着在宏观关联的背景下,以强化社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性能为主旨,以整体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定居地。
生态社区是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协调共生的居住社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涵:
生态社区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爱护自然环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倡导应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材料、资源循环利用、不断降低废弃物和不可降解物产生,达到新时期下人与自然和谐平衡。
- 生态社区强调环境对人的养育作用,通过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有机组织,使居民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陶冶情操:能够促进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增进乡土感情,使社区成为居民身心健康的场所。
- 生态社区是能够达到居民就业与生活综合平衡的社区。社区既要成为优美、安全、舒适、方便的人类生活居所,也能成为居民就业和服务提供便利条件,使居住社区真正成为人类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
- ?生态社区是达到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一体化的祥和社区。生态社区可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住房,洁净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讯,便利的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成为不断物质环境不断提升,和谐文明持续发展,培育后代健康成长的最佳场所。
- 生态社区是满足生活人性化和快捷化这种双重性要求的场所。在社区内,以人的步行尺度所建立的空间秩序和功能布局是社区空间的基础;社区外,便捷发达的交通体系,是满足居民就业和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雷德朋体系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原则”。 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新城市主义"思想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提出主要基于二战之后,部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无节制的郊区化蔓延出现的"增长危机"、"非都市化"(高成本低效率、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内城衰败、城市结构瓦解、侵蚀社会生活)等矛盾。新城市主义最初强调的是通过重新改造那些由于郊区化发展而被废弃的传统的旧市中心区,使之重新成为居民集中的地点以建立新的密切邻里关系和城市生活的内容。后来。新城市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到有关对郊区城镇采用紧凑开发的探索。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核心规划思想: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来解决城市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提倡兴建紧凑型、高密度的社区,强调社区关系的重建,讲究步行距离,控制私人机动车辆,社区内部具有居住、工作、娱乐、休闲和购物部分,成为相对独立的自给自足社区,使居民享受了独特的方便,社区内部的购物中心、公园,甚至停车场都是居民非正式的聚集和会面地点,从而增加了内部社交的多样性,有助于邻里关系以及社区网络的形成。
新城市主义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⑴、混合户型的住宅开发,为居民提供了多元选择,也造成区内外部空间环境的变换;
⑵、内部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和娱乐活动的中心不但为区内提供了服务,并且也为附近的社区提供服务,因此自然成为郊区社区中心,对于减少整个大社区的交通流量、减少污染、促进邻里交往、提高社区安全性都具有很积极的作用。
⑶、社区内部具有居住、工作、娱乐、休闲和购物部分,成为相对独立的自给自足社区,新城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提供相当的工作岗位,大约40%-50%的居民可以社区内部的企业中上班的,减少了大量的通勤交通。
历史文化规划
(乡)村镇规划
居住区规划
住房建设规划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城市环保
城市文化规划
城市更新
城市商业规划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城市商务规划
旅游规划 |